您当前的位置:滚动 >  >> 正文
「食疗养生」注意这三点,吃“夜宵”能养生!

时间:2023-07-05 08:49:37    来源:光明网

最近,“广东夜宵离不开粥”成为微博热话。入夏之后,白天变得越来越长,城市夜色璀璨,夜宵市场也变得热闹起来,打开APP,烧烤和海鲜粥成为初夏最受欢迎的夜宵之选。


【资料图】

相比烧烤,“食夜粥”算不算是“养生夜宵”之选?初夏很多人都有肠胃问题,如何选择适合自己的一口粥,打开胃口之余还能调理一下身体呢?我们请来广州医科大学附属中医医院脾胃科中西医结合主任医师樊春华来教路。

“夜宵”可以吃

但要注意三点

说到广东人的“粥文化”,就不得不提到“食夜粥”这个词。“在广东,粥既能当早餐,也是最棒的夜宵。”樊春华说。

当年广东一带的武馆晚饭后还要练功,而师母都会准备一煲粥和点心做宵夜。所以,广东人说“食过夜粥”,也就是“练过功夫”的意思。旧时习武的人大多也懂医,所以“食夜粥”除了“医肚饿”,会不会还有什么好处?樊春华表示,中医角度来看,体力大量消耗的人,夜间少量食粥,其实也可以起到固护脾胃、养心安神的作用。

“中医养生的传统思想来说,最好当然是三餐定时定量、规律饮食和清淡饮食,但是,现代生活节奏快,工作忙碌,晚上可能会加班,或者是上夜班,对于这些人来说,有时适当吃点夜宵,补充点能量,对身体是有帮助的。”樊春华表示,并非吃夜宵都不健康,但确实要注意一些健康问题:

首先,夜宵不宜多吃。中医饮食养生中有“朝莫虚,暮莫实”的原则,“暮莫实”指的就是晚上不能吃太饱,否则容易引起胃肠功能紊乱,七分饱就好。

其次,吃夜宵要“趁早”。一般来说,睡前两小时最好不要吃东西,中医说“胃不和则卧不安”,晚上吃多了不但不易消化,还会影响睡眠。吃完夜宵不能倒头就睡,有胃食道反流问题的人尤其需要注意。

再次,夜宵也要有所忌口。有些食物不适合太晚吃,否则对健康有潜在风险。比如说夜宵吃海鲜粥,可能会引起尿酸高,痛风的风险也会增加;也不要吃一些会让人兴奋的食物,比如生姜、黄芪、红参等大补温热的食药材,也会影响睡眠。

樊春华表示,当代人生活压力较大,初夏天气多变,容易出现睡眠不佳的问题,如果在“夜粥”里加一些莲子、百合、大枣等食材,还能起到补血、疏肝、安神的调理作用。

初夏多雨脾胃不舒

吃粥可助开胃袪湿

樊春华表示,初夏时节,岭南地区气温逐渐升高,雨水又多,不少人都会明显感觉到“湿气”,尤其是消化科门诊,经常会有病人表示自己有“湿气重”的症状,包括大便不成形,溏稀或者便秘、排便黏稠且多便、舌头边缘有锯齿状、口干口苦口臭、睡觉流口水、打呼噜、感觉身体沉重、周身关节疼痛、痰多咳嗽、头发油腻、脸上长斑起痘、满脸油光、头晕、特别容易疲倦乏力等。

“其实这些湿热的表现,老广都很熟悉了,来看诊时很多人直接就说自己湿气重,希望能调理一下。”樊春华表示,一般来说,用山药、薏米、赤小豆、玉米须等食材来煲点汤水,在这个季节都能帮助健脾化湿。

另外,建议年轻人要有适量的运动,每天快走或者慢跑40-60分钟,老年人则可以健走、太极拳、八段锦等,让全身微微出汗,有利于湿气的排出。此外,像拔罐、艾灸、刮痧、按摩、推拿、针灸、泡脚等中医适宜疗法,也是安全、方便、疗效可靠的祛湿方法。

樊春华介绍,而对于湿气比较重的病人,中医需要因其体质来制定方案。中医里的说湿,简单地说可以分寒湿和湿热两种。

寒湿的人一般体质偏虚,舌苔白腻有齿痕,口黏发甜,没什么胃口,比较容易水肿,大便也是黏不成形,手脚也是怕冷。寒湿的人袪湿调理以温阳健脾化湿为主,可以用党参、白扁豆、砂仁、陈皮这类药材煲汤煮粥。

湿热的人则一般舌苔黄腻厚,口干口苦口气重,脸上油腻容易长痘,大便粘臭,这类人的手多是黏黏的,怕热,容易出汗。湿热的人在清热祛湿的同时,也要兼顾健脾,可以用土茯苓、鸡骨草、棉茵陈等药材,或者像节瓜、冬瓜等食材,都可以较好地清湿热。

积滞的人喝粥养胃

胃炎患者喝粥伤胃

樊春华介绍,对于积滞、消化不良,消化功能不太好的人来说,粥的确是养胃佳品。喝粥的时候,胃基本不需要再对其进行研磨,而且还可以促进胃酸的分泌,提高肠胃消化能力,大大降低了肠胃的负担。对于术后、病后、胃肠功能敏感、胃酸分泌不足者来说尤为如此。

但他提醒,也不是所有人都适合饮粥,胃溃疡或浅表性胃炎者、糖尿病患者就不宜多喝。

粥会刺激胃酸大量分泌,导致胃黏膜及溃疡面受到严重刺激,会不利于溃疡面的愈合。如果有胃溃疡或浅表性胃炎,又实在想喝粥,不妨在熬粥时放点小苏打,中和胃酸。

吃粥容易消化吸收,但其升糖指数也远高于一般主食,吃后血糖升得快,降得也快,容易造成血糖剧烈波动。如果担心血糖波动带来危险,又确实想喝粥,可以适量喝些杂粮粥,配合蔬菜一起吃,以减缓餐后血糖的波动。

推荐五道初夏健脾祛湿粥方

“网红”的袪湿粥方不少,比如红豆薏仁粥、四神汤(粥)等,樊春华提醒,中医食疗的关键还是要根据个人不同体质去作出对应的调理,如果不清楚自己的体质,最好还是能找个中医做一下体质辨识。

对应初夏常见的症型,樊春华推了五道健脾祛湿粥方,供大家参照选用。

1.党参五指毛桃猪肚粥

材料:猪肚100克,党参20克,五指毛桃20克,生姜3-4片,大米50克。

做法:将猪肚洗净切丝;大米淘净,与党参、五指毛桃、猪肚、生姜片一同放锅中,加清水1升,煮到粥熟后,加入葱花、食盐等调味,再煮一、二沸即可服食。

功效:健脾益气

适宜人群:疲倦乏力、少气懒言、大便溏稀、食欲减退、食后腹胀、口淡不渴、面色萎黄、排便无力、舌淡或伴齿痕、苔薄白,脉弱无力者。

2.党参白扁豆淮山药粥

材料:党参20克、炒白扁豆20克、新鲜山药100克、生姜3片,红枣5个、大米50克。

做法:把大米洗净放入砂锅里,将新鲜山药去皮洗干净切成块状,洗净党参、炒白扁豆、红枣后一起放入锅内,加入适量清水,先用大火烧沸,再用小火煮30分钟,最后加盐调味即可。

功效:健脾祛湿

适宜人群:平素脾胃虚弱的人更易湿邪困于体内,常表现为大便稀溏、食欲不佳、上腹胀闷、嗳反、肢体乏力、口淡无味、舌质淡、苔薄白、脉沉细等。

3.陈皮砂仁粥

材料:陈皮5克,砂仁5克,生姜3-4片,瘦肉50克,大米50克。

做法:将陈皮、砂仁、大米洗净,瘦肉洗净切丝。将陈皮、生姜、大米一同放锅中,加清水1升,煮到粥熟后,加入瘦肉再煮10分钟,最后加入砂仁、食盐等调味,再煮一、二沸即可服食。

功效:醒脾开胃

适宜人群:肢体困重、怕冷、口淡、小便清长、舌体胖大、有齿痕,舌苔白腻者。

4.冬瓜土茯苓瘦肉粥

材料:带皮冬瓜100克,土茯苓30克,薏苡仁30克,瘦肉50克,大米50克。

做法:薏苡仁先泡发1小时;瘦肉洗净切丝;将冬瓜、土茯苓、薏苡仁、大米一同放锅中,加清水1升,煮到粥熟后,加入瘦肉、食盐等调味,再煮10分钟即可服食。

功效:清热解毒利湿

适宜人群:口干口苦、口中有异味、周身困重、大便烂、里急后重、舌红、苔黄腻者适用。脾胃虚寒、阴虚火旺者忌服。

5.鸡骨草土茯苓薏苡粥

材料:鸡骨草30克、土茯苓20克、薏苡仁20克、母鸡1只。

做法:鸡骨草30克加适量清水煎,去渣留汁。把土茯苓、薏苡仁、大米洗净后加入药汁,武火煲沸后改文火煲1个小时,加入少许盐、姜丝即可。

功效:清热祛湿

适宜人群:身热、口干口苦、尿短而黄、舌红、苔黄腻者。

最后提醒,药粥不宜长期服食,一般是建议一周煲两三次为宜。

养生粥不建议煲超过1小时

樊春华表示,许多老广喜欢煲养生汤,对养生粥的煲法了解会少一些,毕竟煲粥在程序上要略为多一些。值得注意的是,有些药材是草类或者根类的,比如鸡骨草、棉茵陈,如果要用来煮粥的话,一般是建议把这些药先煮一下,煮完把渣隔干净,再用药汁加米一起煮;如果是像薏仁、茯苓这些药材,是可以跟米混合同吃的,则可以省掉取汁的环节,直接跟米一起煮。

他提醒,养生粥的煲煮时间一般不宜太长,程序上跟煲药有点像,一般先用大火熬15分钟,煮开后再用小火熬20分钟就行。一般不建议煲超过1小时,熬40分钟左右就差不多了。

转自:广州医科大学附属中医医院

来源:经视健康家

关键词: